与过去几年“股市好了猛扩规模”不同 ,近期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按下“刹车键 ”,主动限购限规模 。
近两周内,主动权益、量化策略 、QDII等多个类型的基金产品陆续发布限购或暂停申购公告 ,其中不乏年内收益翻倍、净值创历史新高的明星产品。以往象征“高热度”的限购,如今却在多类基金之间快速扩散,成为当下基金行业的一种“常态现象”。
据财联社记者统计,截至8月8日 ,近两周共有255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,共57只基金暂停申购(剔除定期开放产品) 。
过去几年看,往往是绩优基金在面临资金快速涌入时主动设限 ,以控制规模、保障投资策略的有效执行。今年来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一次限购的基金类型更为多元,触发动因也更为复杂 ,不再仅仅是业绩“买爆 ”的自然结果。
背后的逻辑,是基金公司对于资金拥挤度 、策略承载力、客户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全面权衡。从主动管理到被动增强,从量化微盘到QDII重仓 ,限购成为基金公司风险控制体系中的一环,也反映出他们对于“后续行情演绎路径”有着更谨慎的判断 。
多绩优产品扎堆限购,业绩爆发焦虑
在众多限购公告中 ,最容易被聚焦的是那些净值走势出色、规模快速膨胀的基金产品。永赢睿信混合、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 、诺安多策略、中信保诚多策略等产品,均在7月底至8月初陆续宣布大额申购限制。
这些基金的共同特征是:年内涨幅居前、投资风格明确 、近期被资金重点关注 。从本周宣布限购的情况来看,8月6日,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宣告暂停大额限购 ,申购上限限制为100万元,据了解,该基金年内净值上涨超过60% ,重仓中际旭创、新易盛、胜宏科技等股价涨幅居前的个股。
由高楠管理的永赢睿信,在二季度重仓泡泡玛特 、新易盛、信达生物等热门个股,年内净值上涨46.91% ,最新规模超过50亿元。该基金自8月4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 。再有信澳匠心回报混合也在8月7日起限购100万元,该基金由张明烨管理,今年以来该产品净值增长为65.97% ,不过最新规模合计仅有1.22亿元。
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(QDII)则代表另一类限购逻辑:海外高弹性资产+短期收益暴涨。该基金聚焦港股创新药,重仓诺诚健华、荣昌生物 、信达生物等强势个股,年内回报率已达144.41% ,稳居公募市场第一 。在快速上涨过程中,基金公司选择自7月28日起暂停申购,以避免短期非理性资金跟风冲入,稀释老持有人的利益。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 ,该产品年内回报率超过90%,自8月4日起限制单日申购上限至5万元,控制资金集中流入的节奏。基金经理吴远怡采取多元化轮动策略 ,持仓跨度覆盖消费、医药、军工等多个方向,高换手率风格在震荡市中颇具吸引力 。
此外,一些量化基金近期也启动了限购模式 ,以诺安多策略为例,该基金上半年净值涨幅接近60%,今年以来规模已从7.72亿元迅速膨胀至25亿元左右。但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坦言 ,“有新持有人误认为这是一只低波动产品,甚至把它当作债券型产品开始‘数蛋’了。”这无疑加大了管理风险。为了防止非理性资金继续大规模涌入,该基金在8月初启动5000元限购 ,以遏制进一步放大仓位带来的冲击 。
不仅如此,国金量化多因子 、招商成长量化、博时智选量化多因子股票等产品也接连宣布限购,每日限额从1万元至500万元不等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“绩优+小盘”的配置在当前市场极具吸引力 ,但这类策略对基金规模极为挑剔,一旦资金过多,反而可能压垮既有投资逻辑。因此 ,限购并非“高冷 ”姿态,而是一种风控手段 。
据财联社记者统计,截至8月8日 ,近两周共有255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,共57只基金暂停申购(剔除定期开放产品)。
这些限购行为虽然形式各异,但其背后思路高度一致:在投资人风险偏好快速回升、绩优产品被大举申购的背景下 ,基金公司希望通过主动控流手段,避免自身产品变成“被动巨轮”,进而削弱策略弹性与回报能力。正如业内一位公募高管所言 ,“主动控规模,不是限制赚钱,而是保护赚钱 。”
分红、份额调整等操作频频触发限购
除了上述情况外,财联社记者发现限购并不总是业绩驱动的结果。事实上 ,一部分限购基金近期并未受到市场热炒,却同样采取了限制措施,这其中就包括因分红安排 、新增份额或清盘准备等“技术原因 ”而临时设限的产品。
以广发均衡成长混合为例 ,该基金自8月4日起限制C类份额单日申购上限为1万元,而A类份额则未受到影响 。8月5日,该基金再次限制了F份额的大额申购 ,上限为15万元,据公告显示,F份额为新增份额 ,该份额作为直销渠道专属产品,费用更低、流动性更佳,推出就带有“客户迁移”导向。
另一类典型则是分红驱动型限购。海富通悦享一年、东方红欣和积极等基金均在8月初进行分红 。分红前夕提前设置申购限制 ,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套利行为——即短期资金为获取分红而申购基金,再迅速赎回,造成基金净值与份额结构短期紊乱。
再比如一些临近清盘线的发起式基金,为了不让短期资金进一步放大清盘成本 ,也会选择提前“关门”。大成丰华稳健六个月 、国新国证优选配置6个月等产品均为发起式基金,根据监管规定,若成立满三年仍未达到2亿元管理规模 ,基金必须启动清盘程序。在此背景下,基金公司通常会提前限制新资金流入,既是风险隔离 ,也是运营成本的控制手段 。
此外,部分基金公司对扩张节奏的重新考量,也与近年来行业政策导向密切相关。随着“限薪令 ”等监管措施逐步落地 ,基金经理的激励模式正在从“规模导向”转向“业绩导向”,对做大规模的冲动显著减弱。
在这种背景下,限购不再只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问题 ,更是一种符合新激励逻辑的主动选择 。一位头部公募人士坦言:“过去基金越大,激励越高;但现在如果规模扩张压低了净值表现,反而影响实际收入。 ”在他看来,控制规模、保护持有人利益 ,正在逐步成为基金公司新的“共识动作”。
限购潮中藏着“风格预警”
放眼整个市场环境,本轮限购潮的兴起,折射出当下A股风格轮动的敏感期 。一方面是小盘股持续占优 ,代表高弹性的量化策略频频拔得头筹;另一方面,大盘价值股估值仍处低位,部分资金已有“风格切换 ”预期。在这场潜在博弈中 ,限购成为策略防守的第一道防线。
尤其在小市值风格密集涌现时,量化与主题类产品成为限购主力 。诺安多策略、国金量化多因子 、华夏智胜优选等产品净值持续走高,投资者热情高涨 ,但同时也面临“买不进也卖不出”的流动性掣肘。某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:“小微盘行情像集市,人一多就容易乱。如果还不断加人,不是把收益分掉 ,就是等着踩踏 。”
与此同时,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的限购行为,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对“稳中求进”的规模管理哲学。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,这类QDII产品限购背后是合规与资源稀缺并存的管理逻辑。由于QDII额度有限 ,为避免投资者集中冲入导致超配被动调整,基金公司倾向于主动收紧申购口子,优先保障老持有人的持仓稳定。从回报表现看 ,该基金年内收益接近翻倍,在一众QDII产品中遥遥领先 。
这些绩优基金限购背后的逻辑并非流动性约束,而更多是“业绩带来吸金效应 ”所引发的管理节奏控制。业内人士指出 ,过去市场容易将限购视为“爆款信号”,但如今,限购更多是基金公司成熟度的体现:不是要拒绝增量资金 ,而是要在合理节奏内吸纳更稳定的持有人结构。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配资:证券公司选择-冯劲松上任红塔红土基金总经理,能否带领公司走出利润、规模双降困局?
股票:期货 资金管理-金融监管总局: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得盲目以负债扩张驱动资产规模增长,适当提高中长期负债资金占比
线下配资平台怎么找:怎么才能成为股票高手-央行: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
股票多少钱可以加杠杆:炒股加杠杆是什么意思-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延长对中国301条款关税的部分豁免
炒股杠杆怎么才平仓:股票10倍杠杆软件-年内54家公募清盘105只产品 近八成因规模跌破“生死线” 行业主题基金成重灾区
股票:股指期货资金-田中精机(300461.SZ):公司控股子公司佑富智能累计逾期本金6190万元及对应利息
创业股票开户有什么条件:哪些app可以开户买股票-5月私募登记、备案双降温 存续规模20.27万亿 正定、黑翼等百亿量化备案积极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